屈原和端午节故事_屈原和端午节故事简介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屈原和端午节故事”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端午节和屈原有什么关系

2.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3.端午节纪念屈原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4.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是什么?

5.端午节关于屈原的传说

屈原和端午节故事_屈原和端午节故事简介

端午节和屈原有什么关系

       传说屈原是在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而死,后来民间就把端午节作为专门纪念屈原的节日。

       历史上,端午和屈原联系在一起的最早的详细记录是南北朝时南梁人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

       屈原端午节故事经过:

       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被秦军攻破,屈原心如刀割,不甘为奴,于农历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怀沙》后,毅然决然地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百姓听说屈原投江后,立即划船搜救,但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百姓悲愤欲绝,为了怀念屈原,人们划舟在江河上,后来成为赛龙舟。百姓们又担心河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肉体,赶紧拿来做好的米团投入汨罗江中,这在后来就发展成端午吃粽子的民间习俗。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屈原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是: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相传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死后,楚国人民不舍他的死去,划着船追赶着去救他,直至划到洞庭湖,同时人们也希望通过划龙舟的方式,驱散河中的鱼虾,以免屈原的尸体受到鱼的伤害。

       2、吃粽子

       大多数人,在端午节这天都会吃粽子,或买或自己做,几乎粽子也成了端午节的一种标配。端午节吃粽子,依然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在死后,楚国人民往河里扔粽子,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鱼去吃粽子,而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慢慢的吃粽子也成了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3、佩香囊

       在这一天,父母都会给小孩佩戴香囊,一方面小孩子佩戴上香囊,会看起来更加可爱,而且也让小孩子更有节日感,另一方面则有避邪驱瘟之意,寄托了人们的一种美好祝愿,希望小孩快快乐乐、无病无灾。

       4、悬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插艾和菖蒲也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这天人们清早都会打扫庭院,然后将菖蒲、艾条插在大门之上,以起到一种驱魔法鬼的作用,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

端午节纪念屈原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篇1

        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但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和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吃粽子,南方人赛龙舟。同时,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应出我国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期,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后来屈原的主张受到了某人的反对,并且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听了,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便写了《离骚》、《天问》等不少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去请楚怀王到秦国议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诡计,进宫陈述,不料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城都。议和那一天终于来临了,楚怀王如期赴会,结果一到秦国就被囚禁了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死于秦国。楚衰王即位不久,秦国又来攻打楚国,楚衰王一见,吓得仓惶逃离京城,秦兵攻占城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死于秦国和城都失守的消息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便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中。

        江边的村民得知屈原投入汩罗江中,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还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好让鱼虾不伤害屈原的遗体。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篇2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附: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创新

        (一)“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继承并发挥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就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绮丽的幻想,是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弘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的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二)新诗体的创作—骚体和新的诗歌样式

        对于楚辞作品来说,它不仅有某些现成的五言句或七言句,更在于它除两字顿的节奏外,大量地创造和使用了三字顿的节奏。三字顿节奏的出现,是四言诗可以向五、七言转化的契机。因此可以说,楚辞是最早打破四言句式的诗歌作品,在它参差不齐的各种句式中,包括了五、七言诗的胚模,给后人以无穷的启发。另外,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而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楚辞也突出地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情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三)《楚辞》开浪漫主义先河

        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特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还有意识地学习屈原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李白的诗篇,也是大量罗智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等入诗,构成一幅幅雄奇壮丽的图画。

        文学精神

        (一)屈原的生命意识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屈原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光飞逝、美人迟暮的时间紧迫感和冷峻的死亡意识。面对大自然的四季变换,能引发人类共通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人迟暮之感的抒发,代不乏人,历久弥新。但是还没有谁像屈原那样面对时间飞逝而产生紧迫甚至恐惧的感受。

        (二)屈原文学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的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在《离骚》中有许多表现屈原拳拳爱国之心的诗句。

        汉初贾谊在政治的斗争失败后,被贬谪长沙,当他经过汨罗江时,有感于自己和屈原有相似的遭遇,写了一篇很沉痛的《吊屈原赋》,一方面对屈原进行悼念引屈原为知己;一方面学习屈原的创作精神,对是非不分的黑暗社会现实做了大胆的揭露和鞭挞。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更是对屈原敬佩之至,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正确地肯定了屈原在历史上的地位。他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史记》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寄托着作者的理想,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正是屈原伟大文学精神的继承。两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是景慕屈原的人。李白藐视权贵,反抗现实的精神,是屈原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另外,我国历代诗人、作家,在遇到民族压迫的关头,总是写出慷慨激烈的爱国诗篇。还有许多作家,在黑暗的政治时代,坚持理想,坚持斗争,不隐瞒自己的爱憎,甚至在政治的斗争中牺牲了他们的性命,为我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光彩。这种伟大的精神,我们都可以在屈原身上追溯其源。

;

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是什么?

       对今天的中国民众来说,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有这么一个传说流行中国:屈原投江,百姓哀怜屈原,划龙舟到江中救屈原,向江里投粽子给鱼吃,让鱼别吃屈原。下面我就详细介绍一下这个传说故事吧,一起来看看。

纪念屈原的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寻找他的真身。如今,端午节前后几天,大江南北都要“赛龙舟”。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吃粽子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

3、挂艾草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草是药用植物,既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草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端午节尤为特别的便是其中蕴藉的爱国情怀。以屈原为代表的忠烈爱国之士,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不懈奋斗。

端午节关于屈原的传说

       一、纪念屈原说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纪念屈原说在所有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谭绍兵学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一系列论证。黄榴丹也认为虽说法众多,但纪念屈原说仍占主流地位。?

       二、纪念伍子胥说

       在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的吴国故地,一般认为端午节是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因为谗言被夫差赐死,夫差令取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苏州科技大学戈春源教授曾表示,中国的端午节纪念的5个人,其中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才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但他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的作者宗懔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竞渡是“斯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三、纪念曹娥说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四、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说

       华夏民族是龙图腾的崇拜者,闻一多先生在其所作的《端午考》中认为,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古时候我国长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五月江河都会涨水,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掌管水的龙的身上,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和行舟安全。

       闻一多先生还举出了与端午节俗有关的民间传说,大体上牵涉到四位古人,介子推、勾践、屈原和曹娥。愈到后来,屈原就愈超过其他人,成为端午节的纪?念对象。

       五、夏至说

       学者黄石、何新等认为,端午之节,起源于上古之“夏至节”。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之两大节日古,上古的夏至节,是殷商古历的新年。

       同样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1)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六、恶日说

       有些学者认为端午是“恶日”的观念较为古久。《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写道“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

       农历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多被父母遗弃不养。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可见从很早起,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这样,在这一天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关于“屈原和端午节故事”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