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案_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

2.有免费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的教案下载吗

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

4.麻烦你把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告诉我一下。谢谢了!

5.二年级数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设计

6.除法的验算 教学设计(3)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_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1、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苏教版: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案苏教版: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 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 余数要比除数小 的计算规律,进一步发展...·人教版: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简案人教版: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设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免费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的教案下载吗

       课前思考:

        ? 除法源于“平均分”,在表内除法中,孩子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等分除”与“包含除”。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的时候,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既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在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本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其中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中要要解决2方面的问题,一是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二是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分别对应着教材的例题1与例题2。

        例题1借助平均分6个草莓和7个草莓,让孩子感悟分物的两种情况,进而建立有余数的除法这个概念。不过,教学实证表明例题1会对孩子以后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干扰。干扰原因现在借助教材例题1具体分析如下:

        ? 例题1的意图在于让孩子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的时候,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一种是在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然后引出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 每2个草莓摆一盘,6个草莓,正好可以摆3盘。也就是说,需要三个盘子。这一点,孩子完全可以理解。

        ? 每2个草莓摆一盘,7个草莓。发现摆3盘后,还剩1个草莓。教材特别提醒,这个还剩下的1个就是余数。换言之,需要三个盘子,另一个草莓没有盘子,是放在盘子外面的。对于这一点,孩子也能完全可以理解。

        ? 那么,干扰何在呢?请看教材例题5:

        ? 22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问他们至少需要租几条船?

        22÷4=5(条船)……2(人)。然后,分析到这余下的2人也要租一条船,因此,至少要租5+1=6条船。这个,孩子依然可以理解,没有任何难度。

        现在,我们把例题1与例题5结合起来考虑,假设我们这样问——至少需要多少个盘子来装下这些草莓?这个时候,孩子会回答需要3+1=4个盘子。那么,是否孩子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老师,那个剩余的1个草莓,到底要不要用一个盘子来装?怎么一会要,一会不要。这就是干扰元素……

        ? 再来看看教材例题2的编排:

        ? 用小棒搭独立的正方形,可以发现用8根小棒,正好可以搭成2个正方形。换言之,8根小棒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4根,且没有剩余;9根小棒、10根小棒、11根小棒则在平均分后出现了有剩余这样一种情况。由此可以看到,例题2完全可以承担例题1的功能,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这个要研究的内容来。同时,例题2还承载着自己的功能——借助用小棒摆独立的正方形让孩子明白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余数要比除数小)。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我删除了例1这个教学内容,全部的教学依托例题2来开展。

        ? 另外,有余数的除法还涉及到“周期性”的问题。换言之,“周期性”的问题是有余数除法必须要面对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的例题6就涉及到“周期性”问题研究:

        “周期性”问题中,可以利用余数来确定有关的位置问题,回答第几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 基于“周期性”这个方面研究的需要,我设计了课前谈话的部分。让孩子在左手上数数,并判断数到什么数字的时候,这个数字落到哪个手指头上。同时,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课堂谈话更好的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有效的服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活跃气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课前谈话导入如何更好的服务于接下来的教学也是我这几年来一直思考研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2,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啥也做不好。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PPT出示左手图,按自然数顺序从大拇指一直数到小拇指,依次循环的数,并标出数据到32……

        教师有个神奇的本领,只要你报出一个数字,我就知道在哪个手指头上,你们信吗?

        通过这个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渗透“周期性”的除法研究问题。以及同教学新课中的用小棒摆正方形的验证环节相对应。(换言之,在让同学们验证摆小棒正确与否的这个环节,要注意结合这个课前谈话的话题来相互融入……)

        二、探究新知:

        初步感受,教学例2:

        1.回忆表内除法的含义(正好平均分完的情形) 。孩子动作操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8-4-4=0,? 8÷4=2

        两个沟通:一是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数学中除法算式来源于减法算式,是减法算式的一种简便记录。二是沟通图形与算式(减法算式、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明白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孩子的脑海中建立动态的感念画面。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不能正好平均分完的情形)。依然是孩子动作操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注意,同8根小棒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1)(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9-4-4=1(根),? 9÷4=2(个正方形)……1(根小棒)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再次沟通算式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师与学生之间配合着交流,分成两个层次。1由图形到数,2由数到图形。然后,各组之间的孩子在组长的带领下互相指着说……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成2正方形,还有1根小棒多。省略号表示剩余,1就是是多余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不够一份的那一部分)

        (2)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观察比较8÷4=2(个)和9÷4=2(个)……1(根)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除法计算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3)继续摆小棒,要求不断的升级。分别用11根小棒,13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还剩下几根小棒?

        1在本子上画出图形,写出算式,并沟通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

        2在脑海中想象画图形,然后把脑海中的画面在本子上画出来,写出算式,并沟通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组长带领孩子互相说。)

        (4)继续摆小棒,感悟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分别用17根小棒,18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还剩下几根小棒?

        讨论,你能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对的吗?怎样验证呢?教师课堂预设:

        师:怎样证明你是对的?

        生:4×4=16 16+1=17

        让同学们观看教师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过程,再次沟通用图画与算式之间的联系。

        师:根据17根结果推测18根、19根、20根的结果。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

        18÷4=4……2 19÷4=4……3 20÷4=(给孩子挖坑,看是否会上当。)

        师:为什么不是4……4?哪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量变引发质变。

        师:一个量在变,改变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余数永远可以增加?

        生: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反过来。

        生:除数要比余数大。

        师: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几?

        生:4、3,2,1

        师: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几?

        生:1、2、3、4、5、6、7

        师:□÷□=□……□ 被除数是A,除数是B,商C,余数D,板A÷B=C……D(B≠0)D=4,B=?

        生:5、6……

        师:只要符合一个条件:D比B小。

        注:在这个教学环节出现了卡壳,孩子逆向思维有点不适应。

        四、回到游戏的本身,揭示游戏奥秘。余数是几,这个是就在第几个手指上。当数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确定计算的结果,进而引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除法竖式。

        注:同样的题材还有——日历上的周期问题,喝酒猜拳游戏,教材例题6。

        五、巩固练习: 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8÷4=2(个)

        9÷4=2(个)……1(根)

        11÷4=3(个)……3(根)

        17÷4=4(个)……1(根)

        18÷4=4(个)……2(根)

        19÷4=4(个)……3(根)

        20÷4=5(个)

        余数要比除数小,除数要比余数大

        课后反思

        一、 为了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借助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教学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直观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首先是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通过“8根小棒,9根小棒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如: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地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没有留给学生充分交流、表达的机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本课出现了下列问题,需要改进:

        1.在教学17根小棒,18根小棒搭正方形的时候,过于急切的让孩子写出除法算式,导致部分孩子写不出除法算式。应该还是要引导孩子先画图,利用画图得到正确的答案。

        2.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环节,走得太快。换言之,有直接告知的味道。也导致了后面的练习有点卡壳。应该多几组除法算式,让孩子发现规律,当除数是4的时候,余数都是1,2,3循环,再让孩子明白感悟余数要比除数小。

        3.整节课都是搭正方形,除数一直都是4,容易给孩子形成思维定势。导致,有的孩子在正方形中走不出来。如果分组搭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是否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课堂?

        4.□÷□=□……□,这道题目应该先出现除数,讨论余数;当孩子有一定的头绪以后,再出现余数,讨论除数。即,要先正向思维,再逆向思维。另外,□÷□=□……□给孩子的感觉是依然在搭正方形,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应该改为()÷()=()……()。现在想起一个孩子的回答,说□÷□=□……□最多有19根小棒,是否孩子是在数方框的边数再加上什么呢?(不得而知,明天要再去问问这个孩子……)

        5.为了让多数孩子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必须还要投入一节课去让孩子圈一圈,画一画,在圈与画中感悟到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它们与被除数与除数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才能过渡到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技能训练。

        ? 最后,多谢同事们课后多角度,多思维的交流、探讨与点评。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是因为有遗憾,才彰显了上课的无穷的魅力。

        也正是因为有遗憾,才有这样的一句话——“溺水三千,各取一瓢。”每一位老师都可以也应该在“三千溺水”中,取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瓢水。”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册)全套教案,共160页 ,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百度搜索“飞翔教学资源网”就可以到我们网站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计划

       执教:钮红英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1-2页初步体会余数的含义,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第3-4页初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懂得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第5-7页练习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解答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怎样求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最关键的一步,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体验求商的方法。在安排上是由易到难,先进行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再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在形式上是由直观到隐蔽,先是能够在图上看到商,然后是图上不显示出商。在方法上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理解求商的思考。

       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指导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学生在初学试商时,出现一些不顺利甚至错误并不奇怪。要把这些不顺利和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试商的方法和要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除法含义的发展脉络及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培养主动参与活动的态度和习惯,树立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重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课时安排:

       有余数的除法 2

       练习一 3

       综合练习 2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执教:钮红英

       教学内容:第1、2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谈话:小朋友,新年好!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是老师第一次帮小朋友们上课,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能相互合作,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好不好?

       2.口算:16÷4= 48÷8= 30÷6= 56÷7=

       24÷3= 45÷9= 25÷5= 64÷8=

        问:你想到哪句口诀?

       二、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计算,但是,有时候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正好分完,有时侯却不能正好分完。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教学新课

       1.提出问题。

       (1)新年里,小朋友们来小红家作客,妈妈拿出10枝铅笔,她要考考小红,妈妈要小红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分给客人们。请小朋友们帮小红参谋下,怎么分才合理。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3)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 同桌同学拿出10根小棒代表十枝铅笔一起来分分,并把分得的结果填在书本第一页的表格中。

       2.探究新知。

       (1)分一分(出示纪录表)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枝 还剩几枝

       2

       3

       4

       5

       6

       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教师一边演示一边交流答案。

       (2)说一说

       ①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②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表(2)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枝 还剩几枝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枝 还剩几枝

       2 5 3 3 1

       5 2 4 2 2

       6 1 4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像这种正好分完的还有其他分法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1枝还能分吗?

       强调:这1枝铅笔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板书: 10÷3=3……1

       ③认识与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赶快看书,看哪个小朋友先找到。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④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4)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2枝还能分吗?

       ⑤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6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6)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4枝还能分吗?

       强调:每次剩下的枝数不够分的情况下才有余数,所以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4)概括: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四、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观察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告诉你的伙伴!

       2.你认为今天的新课要注意些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份后有余数的情况?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课外延伸

       回家拿出12颗糖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写一个除法算式,看看有几个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明天来告诉大家。

       第二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执教:钮红英

       教学内容:第3、4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麻烦你把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告诉我一下。谢谢了!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分析法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 8×()<38 7×()<40指名回答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6、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完成练一练1,2,题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进1的过程:先弄懂题意在列式解决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x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2

设计说明

        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2)举例说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习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

        (3)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4

一、情景设计

        1、口诀接龙的游戏导入新课,任意指名学生对口诀。

        2、()里能填几?

        3×()<19 6×()<38()×8<55练习口诀思考并填空,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游戏中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为试商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请你完成这道题21÷8,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全班汇报交流。

        2、如果把21换成55,你会做吗?(出示分草莓情景图)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个盘子大约放几个草莓?先估计一下。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如何检验?完成竖式。

        (3)为什么商是6而不是5或7?如何答?

        3、你能小结一下在“分草莓”这道题中,我们是怎么试商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做小结。

        4、完成“试一试”:()里能填几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指名一人在黑板上做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中1至5题。

        第1题:创设摘苹果的情景,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任意选择一个苹果,在小组内交流试商的方法,全班汇报。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正确书写竖式。

        第3题:创设错误门诊的情景,让学生独立改错。

        第4、5题,要求学生说出题意,独立列式,并清楚回答问题。

        2、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完成练习。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试商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5

教学目标:

        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宽口径求商。

        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出口诀。

        4×2= 6×5= 2×9= 6×3=

        5×5= 3×4= 2×4= 5×4=

        20÷4= 35÷5= 12÷3= 10÷2=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中的新知识。

        二、互动新授

        1、谈话:同学们,王师傅包子铺今天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2图)

        (1)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观察并收集信息。)

        师: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

        师:我们在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一屉,可以装多少屉?

        怎样列式?(24÷4=6)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3)师: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24÷6=4)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4、6、24这三个数,这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4、6、24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在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同学也都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个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道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如“四六二十四”:4×6=24 24÷4=6 24÷6=4

        3、出示一道口诀,让学生写出三道算式。

        三六十八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的一个乘数。这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

        三、巩固拓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很快求出各题的商,每到题的口诀各是什么。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让学生根据小朋友参加“二人三足”游戏的情境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口述图意,提出问题,再写出算式。

        交流方法。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根据乘法口诀想商,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

二年级数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册)全套教案,共160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2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谈话:小朋友,新年好!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是老师第一次帮小朋友们上课,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能相互合作,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好不好?

       2.口算:16÷4= 48÷8= 30÷6= 56÷7=

       24÷3= 45÷9= 25÷5= 64÷8=

        问:你想到哪句口诀?

       二、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计算,但是,有时候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正好分完,有时侯却不能正好分完。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教学新课

       1.提出问题。

       (1)新年里,小朋友们来小红家作客,妈妈拿出10枝铅笔,她要考考小红,妈妈要小红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分给客人们。请小朋友们帮小红参谋下,怎么分才合理。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3)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 同桌同学拿出10根小棒代表十枝铅笔一起来分分,并把分得的结果填在书本第一页的表格中。

       2.探究新知。

       (1)分一分(出示纪录表)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枝 还剩几枝

       2

       3

       4

       5

       6

       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教师一边演示一边交流答案。

       (2)说一说

       ①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②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表(2)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枝 还剩几枝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枝 还剩几枝

       2 5 3 3 1

       5 2 4 2 2

        6 1 4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像这种正好分完的还有其他分法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1枝还能分吗?

       强调:这1枝铅笔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板书: 10÷3=3……1

       ③认识与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赶快看书,看哪个小朋友先找到。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除法的验算 教学设计(3)

       二年级数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基本技能:使学生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余数<除数”。

        难点: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师:同学们,还记得乘法口诀吗?请同学们同桌合作检查一遍。(出示课件)

        我们在第二单元就学习了除法,首先我们学的就是平均分,谁来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那如果平均分完有剩余呢?请同学说说余数的含义。

        生:平均分完剩下的那部分叫余数。

        2 师:明白了余数的含义,那老师就考考大家会不会运用呢(出示课件:七个草莓,每两个草莓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请同学们列式计算。(强调单位)

        生:7÷2=3(盘)…… 1(个)

        7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1是余数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些数表示什么吗?

        生:7表示一共有7个草莓,2表示每两个放一个盘子里,3表示可以摆三盘,1表示剩余一个。

        设计意图:是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进一步明确余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课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同桌合作接受老师的新挑战吧!

        1) 请同学们同桌拿出8根小棒(彩笔),摆正方形,请你试试看,能摆出几个?(用“一共有?个小棒,每?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成?个”句式表达)。能列出算式吗?(出示课件:老师直接出示两个正方形图)

        生:试说并列算式。老师板书 8÷4 =2(个)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生:8表示一共有8根小棒,4表示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2表示可以摆成2个正方形。

        2) 现在请同学们同桌拿出9根小棒(彩笔),摆正方形,请你试试看,能摆出几个?动手试试看(用“一共有?个小棒,每?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成?个,剩余?个”句式表达)一起画一画。(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画)能列出算式吗?

        生:试说并列算式。老师板书9÷ 4 =2(个)……1(根)(强调单位)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生:9表示一共有9根小棒,4表示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2表示可以摆成2个正方形,1表示剩余1根小棒。

        3) 10、11、12根小棒呢?能摆出几个?动手试试看,请同学们在老师课前发的纸上画一画,并列出算式(三行分着,南行用10根小棒,中行用11根,北行用12根)

        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同学们画出的,并请他们列式说题意,老师 同时贴出课前准备画好的正方形。并板书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参与到探讨问题的过程中。

        (三)探究规律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生:余数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知识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更加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了一个简单的知识,同学们一起说说是什么?

        生:余数小于除数。

        (六)布置课下作业

        板书设计

        8÷4 =2(个)

        9÷4 =2(个)……1(根)

        10÷4 =2(个)……2(根)

        11÷4 =2(个)……3(根)

        12÷ 4 =3(个)

        余数 < 除数

二年级数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上P。5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并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初步感知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课前演示一些小棒搭出的图案,让学生玩一玩用小棒搭图形的游戏。

        活动一:用9根小棒搭正方形,

        现在老师不是让你随意搭了,而是请你搭这样的正方形。

        板书:

        活动一、小棒图。

        2、老师请问,如果请你用9根小棒搭这样的正方形,你能搭几个?

        3、好,我们来搭一搭,试一试,好不好。请你拿出9根小棒,来搭一搭。

        4、你们用9根小棒搭了这样的正方形几个?还怎么样?

        5、你能用算式表示你摆的结果吗?

        板书:9÷4=2……1

        6、分别说说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活动二:用11根小棒搭正方形。

        1、现在老师要你用11跟小棒来搭这样的正方形,会是怎么一种情况?在脑子里想一想,你能把想到的情况用算式表示吗?

        2、反馈搭的结果,并用算式表示。板书11÷4=2……3

        3、同桌互相说说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4、刚才只搭了两个,为什么不能搭3个呢?怎样才能搭3个?

        问题1:用10根小棒搭正方形,能搭几个?个别回答。你是怎么想的`?

        问题2:请你用13根小棒搭,你能搭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口答板书算式。

        活动三:请你用17根或18根小棒,搭正方形,你能搭几个。选一种在0号本上用算式表示,看看将会是怎样的呢?

        1、学生独立写在本子上,反馈。

        2、写得对吗?谁能证明他们写得对的?

        3、推测19根小棒搭正方形结果会是怎样的呢?直接板书

        4、20根呢,直接板书后发现余数是不能随便大起来的。

        5、你发现了什么?(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

        6、我们再来一组看看,老师引,学生一起说算式。21根、22根、23根、24根呢?

        7、看看这里的.余数最大是几?你发现什么?

        8、再一次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除数要比余数大。同桌说一说。

        9、你还有什么疑问?老师有个疑问,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他两个一样大行不行?余数比除数大行不行?同桌讨论交流说说理由。

        10、如果有99根小棒来搭正方形,余数的结果又将会是怎样的呢?

        二、进一步理解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如果我们用小棒搭3角形,余数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2、如果我们用小棒搭的是6边形呢?

        表扬:你们真棒,为你们的进步鼓掌!

        3、昨天吴老师路过面包店,看到师傅在装面包,我发现这里正好有我们学的数学知识呢。今天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书53页第2题,不同的装法,可能出现的余数的情况。

        第一种装法:每袋4个如果每袋装4个,剩余的面包会有哪些可能?

        第二种装法:每袋5个每袋装5个呢?

        第三种装法:每袋6个

        每袋装6个呢?我们可以把这种装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6=()……(?)

        安静地思考:如果余下的面包是4,那一袋可能装几个?

        ()÷(?)=()……4

        4、到现在为止,你对有余数的除法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拓展应用

        1、改错(竖式):21÷4=4……516÷4=3……4

        猜测游戏。

        媒体呈现一些用小棒搭成的图形,先组织学生看清这些图形是由几根小棒摆成的。

        (1)三角形

        (2)正方形

        (3)五边形

        (4)六边形

        提出问题:现在有三位小朋友(媒体呈现),拿了一些小棒选其中的一种图形来摆。你能猜出他摆得是什么图形吗?

        呈现第一个信息:□÷□=□……5,请学生回答,说明理由。

        呈现第二个信息:我的余数是3。先请学生交流,再指名口答。

        (机动)呈现第三个信息:如果再给我4根,我正好又可以搭一个了。

        四、课堂总结

        根据余数和除数的规律,我们可以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小朋友们真能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有余数的除法中什么新的知识?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模板7篇

       ·浙教版数学三上:《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教案浙教版数学三上:《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02页的例4、做一做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同步练习(3)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同步练习(3)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教学设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02页的例4、做一做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验算。 三、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掌握有...·有余数的除法 说课设计有余数的除法 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 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知识。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两块:一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竖式计算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一是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教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4)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4) 一、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例4)教科书P55、56。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跪求 苏教版2年级数学下册,这个教材百度网盘的链接有吗?急!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

        1、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用方程解下列各题。

        3、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课件出示。

        二、新授

        1、教学例1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

        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

        他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水分28千克,水分占体重的4/5。体重?千克水分28千克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

        先在小组内独立解答。

        课件演示计算的算式。

        (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4/5=小明的体重)。

        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课件出示线段图)

        爸爸:

        小明:

        根据数量关系式: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7/15=爸爸的体重

        ①解方程: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7/15χ=35

        χ=35÷7/15

        χ=75

        ②算术解:35÷7/15=75(千克)

        课件演示计算的算式。

        3、用方程解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弄清题里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找出题中数量间

        的等量关系,再确定设哪个量为χ,并列出方程.

        4、巩固练习:p38“做一做”课件出示:

        学校有科普读物320本,占全部图书的2/5,科普读物相当于故事书的4/3,图书馆共有多少本书?图书馆有多少本故事书?(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巩固应用

        1、小明看一本课外读物,周末看了35页,正好是这本书的5/7,这本课外读物一共有多少页?

        (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

        2、一杯约250ml的鲜牛奶大约含有3/10g的钙质,占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钙质的3/8。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约需要多少钙质?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

        3、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是8千米/秒,相当于宇宙飞船的40/57,宇宙飞船的速度是多少?

        (引导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再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4、小军家爸爸每月工资是1500元,妈妈每月工资是1000元,家里每月开支大约要占爸爸妈妈两人工资的3/5,小军家每月开支大约是多少元?

        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0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0表示除完?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4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3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第五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学生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体验分数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一些简单分数的基础上,在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前四课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次认识分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

        设计理念:

        1、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树立新的教学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只关注知识结果转向要重视知识结果,更要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引起学生思考的。这节课,我不想把知识、结果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知创造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感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数学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来获取知识。

        2、重组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

        新课程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由对教材的挖掘者、执行者走向课程开发的研究者、设计者。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分析后,把原来教材2课时放在一个课时教学,体现了大容量的课堂。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教学教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发现、归纳等教学方法。在探索知识本质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指导、点拔,帮助学生完成探索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新知。

        课件播放分饼情境,学生观察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用分数表示每人分得的块数。这个环节承接了上一节课学生熟悉的分饼情境,引出除法与分数这两个教学内容的主角。

        二、探究发现,归纳认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时教师及时将学生分饼的思维顺向发展,快速练习

        (1)、把a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块?

        (2)、把a块饼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块?

        学生先写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数表示结果,教师板书

        12=1/2块

        94=9/4块

        a8=a/8块

        ab=a/b块

        通过这个练习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渡,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条件。

        2、归纳认知,明确关系。

        (1)、学生观察思考:分数和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汇报发现。

        板书:被除数 除数=

        (3)、引导思考: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那在分数中应该有怎样的规定呢?

        学生讨论得出:分母不能为0。

        板书:(除数不为0)。

        3、尝试用字母表示。

        4、及时练习。

        23= 87= 165= 1012=

        5/6= ()() 13/15=()( )

        12/7= ()() 100/6= ()( )

        (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呢?怎样把 2 化成假分数?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检测合作学习效果。

        3、师做针对性点评。

        4、及时练习。

        课本40页第2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并采取边学边练的形式,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四、全课小结,学生谈收获。

        学生总结出本课的知识点,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我的板书就是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进行设计的。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提纲:

        1、观察课本第29页的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分析例题,写出等量关系,并试用方程解答。

        4、想想还有别的算法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同学们喜欢课外活动吗?你们喜欢参加哪些课外活动?

        2、课件出示:从画面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4/9、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的1/3、

        (3)跳绳的人数是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

        ……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操场上一共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小朋友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列出这题的等量关系,并解答。全班交流。

        2、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出例题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这道题与上题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能找到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你能用方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应该如何解设?小组讨论,再由教师指名在黑板上演示。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χ×2/9=6

        χ×2/9÷2/9=6÷2/9

        χ×=27

        3、想一想,还有别的算法吗?怎么算?为什么?

        6÷2/9=27(人)

        三、巩固练习,实践探究

        刚才同学们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能解答吗?

        1、操场上打篮球的有4人。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踢足球的人数是多少?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1/3,踢毽子的人数是多少?

        (3)操场上踢足球的有9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操场上参加活动有多少人?

        (4)操场上踢毽子的有3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9,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

        2、某月双休日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有多少天?

        (板演过程中,着重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之处。)

        3、根据以下方程,编出相应的应用题。

        χ×1/5=30 χ×2/3=40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以及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将来学习数除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几个小朋友有关分饼的问题,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人吃1/2块饼,4个人共吃多少块饼?

        (2)把2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了多少块饼?

        (3)有2块饼,分给每人1/2块,可分给几个人?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 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

        师: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4/7÷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7÷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7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也就是2/7。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2/7=2/7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7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7×1/2=2/7

        师:对这种做法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儿是除法怎么变成了乘法?

        师:老师也有这个疑问,你能讲讲吗?

        师:谁能结合图来讲一讲呢?

        师:很好!把除法转化成乘法,问题迎刃而解,你真棒!……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7,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 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 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7÷3=4/7×1/3=4/21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7÷3”表示把4/7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7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7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7的1/3是4/21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①师:在计算这两道题时同学们想到了不同的算法,计算左边这道题你比较喜欢那种方法?右边呢?

        ②在两道题的计算中同学们都想到了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请观察一下,左边这道算式,在转化的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么变的?

        ③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那像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一般可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小组活动,说算法。

        ④师:通过研讨我们知道了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数,但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商,所以通常转化为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来计算。

        出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有,除数不能为0。

        师:谁能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完善算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⑥那象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约分!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

        练习的第3题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

        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

        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我这里有这个资源,可以在这里查看

       /s/1RZNoreu9JMvUyl7wJIqInA?pwd=1234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读书人心系天下 2021-11-23 第一单元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今天关于“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